名师讲坛(第142期)|“国际法英文论文写作和投稿:个人经验分享”

发表时间:2022-06-20 文章来源:法学院

2022年6月16日晚上,我院顺利举行法学论坛·名师讲坛第142期。受疫情影响,本期讲座以线上方式举行,邀请到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圣惕教授主讲。本期讲座由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徐奇讲师主持,有300名校内外师生线上参与。

  

  

讲座伊始,徐奇老师对高圣惕教授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并详细介绍了高圣惕教授的学术成就。结合个人的求学经历,高圣惕教授生动介绍了英语学习、英文论文写作和期刊投稿的经验心得。

讲座开篇,高圣惕教授指出,英文论文写作与投稿是用英文思考的过程,即为了累积知识而思考、为了累积知识而写作、为了累积知识而投稿。

  

  

讲座中,高圣惕教授从不同学习阶段分享了自己锻炼使用英文来思维和国际法学术思维形成的艰辛路径。高圣惕教授谈到,他在高中时因为被留级,后来苦学英文文法,大学后找外国朋友每周练习英语即席演讲、才能通过台大法律系的甄选成为系代表队的队员,参加杰赛普模拟法庭辩论赛;硕士阶段为了通过期末考,曾每周思考往届考题而写读书报告、再请英国老师逐字逐句修改;博士阶段再度参加模拟法庭辩论赛,原告被告的诉状都写,培养出自我批评的习惯,努力不懈的写作模式。后来先从撰写单篇期刊论文,开始向前向后发展出不同章节,慢慢形成整本博士论文。在长时间的磨练和坚持基础上,高圣惕教授表示,英文思维的形成并不能速成,鼓励同学们不断强化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跟读是吸收的过程,而说跟写是释放的过程。不断练习说跟写,就会知道自己如何不会说跟写。在懊恼之余,养成问题意识,然后阅读好的英文材料,听取标准口音的演说,就可迅速吸收别人的长处,而补足自己不会说以及不会写的短板。

  

  

谈及论文选题,高圣惕教授回顾了二十多年来与工作经历紧密结合的学术研究之路,坦言自己平均要用四年时间才能学会并掌握一个领域(比如说南海问题),鼓励同学们不必为一时写不出东西而沮丧。高圣惕教授表示,外大陆架问题是他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目标,未来仍将继续关注议事规则修改的倡议等问题并投稿发刊。高圣惕教授坦言,自己无论是向国内还是国外期刊投稿,也时常被退稿,退稿理由千奇百怪。即便如此,个人的研究的取向与热情以及论文的选题还是应由作者自己把握。主动权千万别交托在期刊主编的手上,否则国内学术界的发展很难有好的前途。

  

  

接下来,高圣惕教授分享了撰写英文论文的几点经验。高圣惕教授强调,英文论文的文字句型应精简明白,方法论要掌握扎实,观点展示需明确充分。高圣惕教授在讲座上推荐了两本经典著作,分别是Michael Akehurst的A Moder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和Richard Gardiner的Treaty Interpretation。

  

  

在讲座的问答环节中,师生踊跃提问,围绕国际法研究的方法论、中英文论文写作思路的区别、如何回复审稿人意见、如何平衡维护国家利益和投稿期刊的学术取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高圣惕教授均予以耐心和详细地提供个人建议与观察。高圣惕教授并感谢“法眼看南海”的微信公众号在过去几年给予一个发表论文的平台。

最后,徐奇老师简要总结了本次讲座的内容,再次向高圣惕教授和参加讲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至此,本期名师讲坛学术讲座圆满落幕。

(图/文 徐奇 戴楚晴)